認定一定要有30%以上大專學歷嗎?
高新認定的一定要拿到證書嗎?
高新認定的有效期剛好是三年嗎?
……
總結了一些在高新認定過程中的常見誤區,供參考。
誤區一
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占職工總數的30%以上
認定辦法通篇都沒有這個學歷方面的硬性要求,但為什么很多人這樣認為的?當然這不是空穴來風,因為舊版認定辦法(2008版)確實有這方面的要求。
誤區二
一定要有六件實用新型專利或一件發明專利
非專業人士大部分都有這個誤區,其實不然,認定辦法是沒有這個硬性要求的。首先我們都知道,高新技術企業是必須要有知識產權的,也就是說沒有知識產權是不可以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但認定辦法并沒有說非要達到多少數量才可以。所以今日知訊?認為,只要有就行了哪怕只有一件實用新型也是可以的。當然我們要清楚一個概念,有知識產權只是必備條件,但要認定成功還是需要一些充分條件的,比如說知識產權的數量當然是越多相對會越好。為什么今日知訊?要用“相對”這個詞呢?因為知識產權數量再多,也只在100分里面占8分而已,8%的比重確實不高。
誤區三
知識產權一定要拿到證書
很多企業的專利證書已經通過官方授權但還沒有領到證書,以為不能申請國新技術企業,從而錯過了申報時機。正確的做法是:只要通過官方授權的專利,即使沒有領到證書可以將《辦理登記手續通知書》或《授予專利權通知書》配合專利登記費及年費的繳費證明也可視同獲得證書。
誤區四
申請高新的知識產權只能使用一次
發明專利可以用來多次申報使用;實用新型只能使用一次。
誤區五
知識產權一定要在認定前三年度獲得
如2019年申請高新認定,2011年獲得的知識產權也是可以的,只不過如果是二類知識產權如實用新型、外觀、軟件著作權等必須要確保之前沒有用于過高新認定即可,因為二類知識產權只能使用一次。
誤區 六
初次認定很難復審相對簡單
事實是在高新認定的詞典里面已經沒有“復審”的概念了,有的只有初次認定和重新認定,兩者之間的要求和流程都是一樣,無所謂難或不難。
誤區七
可以認定一名后備級領軍人才
今日知訊?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那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那樣的好事一去不復返了。但是……要認定為后備級領軍人才,先將所在企業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依然是最佳的途徑?,F實情況是,后備級人才認定的標準有一條是這樣的:在任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第一負責人、在任市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第一負責人或在任重點軟件企業研發機構第一負責人,且為國家、省、市科技計劃項目核心成員。既是高新技術企業的負責人、又是科技計劃項目的成員才有資格認定為領軍人才。
誤區八
剛好三年的有效期
高新的重新認定是以三個年度為一個周期,每過三個年度,就要進行重新認定,否則證書將會失效。但千萬不要被證書上的認定日期迷惑了,只認年份,不認月份及日期,意思是說2016年的證書,無論它是1月1日發證還是12月31日發證,2019年都要重新認定。比如說某公司高新證書上的發證時間為2016年12月31日,但也要在2019年科技廳公布的批次時間內完成重新認定,而不是要等到12月31日再去重新認定,因為那時可能就不會受理了;又比如說某公司高新證書上的發證時間為2016年1月1日,也就要在2019年科技廳公布的批次時間內完成重新認定,而不是2018年就重新認定,即使這個證書看起來似乎已經超過三年有效期,也是不影響享受高新的相關政策的。當然一般證書的發證時間都在下半年,這種情況可以忽略不計,但如果真的發生了,也不影響。
誤區九
研發組織管理水平是送分
在高新認定過程中,一說到“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這個話題,相信不少企業或申報磚家對此不屑一顧:這東西有啥技術含量?這不就是那個傳說中的“送分童子”嗎?不就是在高校找個領導弄個產學研合作協議蓋個章然后通過百度下載一大堆看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研發管理制度就好了嗎?其實不然,如果您真的這么想,除非您的企業知識產權以及成長性非常之好,否則認定不通過是極有可能的。眾所周知,只要同時滿足了高新認定的八大條件之后,企業創新能力評價共計100分只要達到71分即可通過高新認定。企業創新能力主要從知識產權30分、科技成果轉化能力30分、企業成長性20分、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20分等四項指標進行評價。今日知訊?小編認為,知識產權和企業成長性共50分屬于硬指標,美化包裝的空間不大。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共50分屬于軟指標,發揮空間相對比較大。軟指標的50分是直接衡量一個指導老師是否優秀的標準,能否通過認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軟指標的撰寫和發揮。
誤區十格化
成長性指標考核總資產
事實是,成長性指標考核凈資產和銷售收入兩項指標,總資產和凈資產是有本質差別的。